人類從爬行進化為直立行走,腰、頸椎起了重要作用,但同時也承受了巨大壓力。
一、西醫(yī)理論
現(xiàn)代醫(yī)學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腰、頸椎病的根本原因是整個脊柱的退行性病變。外在的勞損因素促進了退行性病變的發(fā)生。
正常椎間盤的髓核含大約百分之80以上的水份,而椎間盤又沒有直接的供血,靠吸收椎體的水份及營養(yǎng)來維持它的功能和彈性。但人體隨著年齡的增大,以及每天直立時所形成的壓力,使椎間隙變窄,韌帶松馳,椎體失穩(wěn),同時髓核中所含的水份也逐漸減少,組織發(fā)生退變,變成瘢痕樣組織,或豆腐樣塊,失去了原有的可流動性,纖維環(huán)也可以發(fā)生退變,失去原有的彈性并在反復壓迫下逐漸變薄甚至破裂,髓核可由破裂處突出,即椎間盤突出。
椎間盤的突出,往往都要將韌帶、骨膜掀起,造成局部微血管撕裂、出血而形成血腫,即無菌性炎癥。血腫逐漸的機化、老化和鈣鹽沉積,而形成骨質增生,且人體又是活動的,隨著每天的活動使骨質增生與韌帶不斷磨擦,又形成了新的血腫,血腫又逐漸地機化、老化和鈣鹽沉積,增生不斷加大。骨質增生與無菌性炎癥二者互為因果,惡性循環(huán),如不及時阻止將會越來越嚴重!
脊柱退行性病變,也就是機體從發(fā)育到成熟,再由成熟走向衰老這一過程。中老年人有脊柱退行性病變是很自然的事。如沒有任何癥狀,就無須診治,只需預防保健,讓椎間隙保持正常距離,椎間盤能吸收到正常的營養(yǎng)成份,就可有效阻止脊柱退行性病變的發(fā)展。如有了癥狀,大多是突出的椎間盤、紊亂的韌帶或鈣化的骨刺,刺激或壓迫神經、脊髓和椎動脈等所致,要及早就醫(yī),否則將延誤治療,一部分病人會造成嚴重后果。
二、中醫(yī)理論
中國醫(yī)學認為:頸椎病和腰椎病發(fā)病原因除外傷外,多屬痹癥的范疇?!端貑枴け哉摗罚骸帮L、寒、濕三氣雜到,合而為痹也”。病因在于經久勞損,風寒濕邪入侵相搏,痰阻經絡而致經絡不通,氣血痹阻,痹在于骨則重而不舉,在于脈則血凝不流,在于筋則屈伸不利。臨床癥候以肢體疼痛、活動受限、困重無力、麻木僵硬為其特點。解除這些癥狀,需采取祛風除濕、舒筋止痛、活血化瘀的方法。
三、新的理論
1992年美國醫(yī)學研究院提出了頸椎病發(fā)病原因的“軟性學說”,它代表了頸椎病研究的新的成果,隨即引起世界頸椎病研究界的轟動。1993年我國學者孫樹椿教授,在國內頭一次發(fā)表了有關無菌性炎癥與頸椎病發(fā)病的新的研究報告。這里暫且稱之為“炎性病因學說”?!把仔圆∫驅W說”揭示了頸椎病早、中、晚期整個頸部組織病變過程。研究表明,頸椎病是在頸椎原發(fā)性病變的基礎上,因各種退行性病變而誘發(fā)。頸椎前屈、后伸、側彎及旋轉運動是有機的統(tǒng)一,超過正常生理或耐受極限的活動,就會造成頸部慢性勞損。慢性勞損或各種頸部的急、慢性外傷,會導致頸部軟組織的無菌性炎癥,刺激神經、血管、脊髓、韌帶而產生一系列頸部酸痛、僵硬等癥狀,從而引發(fā)輕度頸椎病。在頸椎間盤磨損、退變、缺血、缺氧和無菌性炎癥的雙重作用下,頸部自由基產生增多,脂質過氧化作用增強,造成骨組織細胞的慢性損傷,這種損傷就是骨性改變產生骨質增生的原因,進而引發(fā)頸椎間盤退變和骨質增生,產生壓迫、刺激癥狀,而加重病情,形成中度頸椎病的典型體征。頸椎骨質增生長期刺激周圍軟組織,造成頸椎間盤局部無菌性炎癥的反復發(fā)作,且使炎癥不斷擴散,而無菌性炎癥又進一步使骨質增生范圍擴大,增生程度加重,使病情進入惡性循環(huán),終會影響脊髓功能,導致神經受損的嚴重后果,進入頸椎病重癥期。
孫樹椿教授
傳統(tǒng)的頸椎病保守療法,如推拿、按摩、牽引、穴位注射等雖可緩解疼痛卻難徹底治愈。如牽引療法是用特制的牽引器,將頭顱向上牽拉,雖可暫時緩解或減輕對頸部神經、血管或脊髓的壓迫和刺激,但一旦去除牽引,壓迫照舊。手術雖可治療頸椎病,但頸部的血管、神經交錯密集,稍有不慎就有癱瘓的危險。另外手術本身也是一種創(chuàng)傷,也會引起無菌性炎癥,刺激骨刺加速生長。故對手術應持慎重態(tài)度。“炎性病因學說”不僅解釋了頸椎病發(fā)生、發(fā)展的全過程,而且較好地解釋了傳統(tǒng)骨性學說始終無法解釋的難題。更為重要的是該學說給頸椎病的治療帶來了突破性進展,開辟了頸椎病治療的新途徑。